全人全家全社區的厝邊好醫師
記得之前在花蓮慈濟家醫科實習時,曾造訪一家陽明畢業的大學長開的診所,當時印象很深的是學長曾自豪地說:「有哪個行業能像當醫生一樣,當病人來診所時,我們能愉快地跟老朋友聊天,還能同時賺取心安理得的報酬」。我很榮幸自己目前的狀態,就跟那位大學長所描述的一模一樣:)
很開心當初走了家醫科,果然將我親和力強的特質完整發揮,也讓我雖然工作不算輕鬆,但是大部分時候都蠻愉悅地享受每次的看診。曾聽病患稱讚我說,蠻喜歡我「笑魁笑魁(台語)」的風格,這樣看病時心情也會比較好。我想可能跟我看診時通常不會太嚴肅,偶爾會開病患玩笑有關XD像是有幾個我比較熟的病患,我基本上在他一走入診間,就會馬上開啟垃圾話模式。
最近常常一走入診所,就會有等待掛號的病患主動跟我打招呼。感謝在地病患對我的信任,曾經聽一位病患描述說,他是被鄰居推薦來看我的,因為他們那棟大樓二樓到五樓全部都是我的病人,讓我受寵若驚。某次我對個老爺爺開玩笑說:「我怕我不給你注射,會被你回去罵我。」沒想到他竟回說:「我不會罵你,因為你在我們這邊很有名。」我聽完後感到驚喜且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有些前任院長的忠實病人也曾感嘆地對我說,沒想到我的病患真的比較多。日前突然出現一批從金山來的病人,他們願意特地大老遠跑來我們這小診所,有種感動的FU。看電腦統計資料也發現,近幾個月在我們診所,我每個月都有將近100個初診病人,很感謝在地鄉親的大力相挺,因此我們診所出現淡季不太淡的奇妙現象。
開始越來越常遇到有病患拿著從各大醫院開的慢性處方箋給我看,希望能直接在我們診所拿,很開心自己因此有能實踐老人醫學中整合多重用藥的機會。回想我初診時很常花不少時間分門別類整理病患的各種問題,有時也會懷疑說花這麼多時間,病患就真的會繼續回來找我看嗎?確實有些病人可能最後也沒能留住,我變成白作工。但是不少病患會驚訝於,我居然記得一些病史的小細節,乃至於某些他們的生活大小事等,被我用心的誠意打動,信任感也大幅提昇。我的記性並沒那麼好,尤其我目前每週還是會處理接近3~400人次,其中包含我們診所和七堵診所兩地的病人,當然是得歸功於我總是很努力地Key好病患的病歷,所以半年多前的事也能完好地存於診所電腦的時間膠囊中:)
曾遇到搬離基隆的病患,會很有人情味地跟我說聲抱歉,感謝我們診所之前用心照顧他的健康,真的像老朋友一樣。對於有些轉診出去後,後續選擇在大醫院看各種慢性病的病患,我也會關心他,確認他有持續在追蹤就好。對我而言,並不需要有私心地硬要將病人搶回來,而是讓他自己做出他偏好的選擇。就當純地回到初衷,他若能得到良好的慢性病控制就好,即使他最後只想來我們這邊看小感冒/腸胃炎/肌肉痠痛,我還是能補足他需要的那部份,完整他個人的健康照護。幸好現在診所業績量很好,所以我能大器地堅持上述的理念:)
慢性病照護要符合人性
思考自己蠻受病患歡迎的原因,除了走幽默路線、詳實記載病患大小事之外,或許跟我讓病患感受到,對於慢性病照護的觀點有符合人性。
像是曾有痛風發作的病患,照目前的醫療準則,要將尿酸控制在6以下,會建議若生活型態調整後仍未達標,就要長期吃藥。但是我會考量病患發作的頻率跟病患溝通,若他一年才發生1次,我會覺得若是我自己大概也不願乖乖吃藥,所以會將醫學準則跟病患說明後,用開放的態度讓他自己做決定。
有時會遇到自行決定膽固醇/糖尿病斷藥的病患,我不會斥責他們,反而會用同理心說,長期吃藥後難免會厭倦,既然你想挑戰是否需要吃藥,我們西醫是很科學的,就讓客觀的抽血數據來回答。通常抽血驗證後,病患也會比較心服口服。我一向都抱持著西醫是很科學的立場,每3個月抽血和勸病患好好記錄血壓,就是為了反覆驗證到底需不需要服藥,我也常提供慢性病的衛教,會讓病患了解目前是因為健康風險高,不得已才先用藥,但是若日後他們能做減重、戒菸、戒酒等健康促進行為,會存在減藥甚至停藥的空間,畢竟若能靠自己,誰會想靠吃藥?
第一次要開慢性病藥給病患時,我會反覆確認病患的意願,常會半開玩笑地試探病患說:「若我開藥給你吃,你回去卻沒吃,這樣也沒什麼意思。」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受< 6個問題,竟能說服各種人>這本書的啟發,書中的核心概念就是,能說服他人的,永遠是”他們自己的理由”,而書中提到的6個問題的問法只是引導人們自己發現去做某件事的理由。因此相對於大部分醫師只著重於陳述慢性病沒控制帶來的壞處,常常是帶有威脅性的說服方式,我會傾向於提供醫學專業建議後,讓他們自行決定。畢竟沒人喜歡被強迫的感覺,與其因此讓病患選擇陽奉陰違,不如彼此坦誠,關係會更好,反而最終結果會比傳統的方式更容易說服病患。
重視真相勝過於面子-持續精進醫術與學習
身為什麼疾病都看的家醫科醫師,不時會遇到一些少見疾病的挑戰。我會大方承認自己的不足,適時將病患轉到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以釐清可能的疑慮。畢竟醫學是追求著接近真理的科學,所以藉由轉診得到最後的答案,或許之後能因而加以改進自己的診斷/照護技巧,才是我最重視的。
若遇到有疑慮的狀況,當下或事後,我也會上網、找相關書籍、直接詢問各專科的師長和好友,尋求解答,很感謝好友台北榮總顧明軒醫師、林德銘醫師、國泰綜合醫院黃莉棋醫師、張釗監醫師、簡乃宣醫師、聯新國際醫院張福銘醫師,這段時機讓我諮詢解惑。參與七堵醫療群或在基隆醫院舉辦的研討會時,我總是很認真聽講,擔心錯過相關的醫學新知,以及自己原本不熟的部份。閱讀報紙時,健康醫藥專欄成為我會留意細讀的部份。在圖書館借書時,也不時會翻閱兒科名醫黃瑽寧等醫師所寫的書籍,幫自己充充電。醫學進步日新月異,在這資訊的時代,不努力些很容易被認真做功課的病患給超越,加上家醫科內容很廣,就是最原始的什麼都看的醫師,蠻容易在一些小細節上,會出現瑕疵和盲點。
雖說醫術仍有不斷進步的空間,然而很榮幸自己也曾成功幫不少病患解決不少大問題。記得有位看診時間要結束前才求診的老婆婆,說是胸痛且覺得喘,一做心電圖後發現是急性心肌梗塞,就直接請家屬趕快帶他去鄰近的基隆醫院的急診,後來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個月後順利脫離險境。許多慢性病原本控制不佳的病患,在我的耐心說服和調藥下,不少人前後數據差很大。有個戒菸成功的女病患,開心地拿我的名片到處發,讓我那陣子幫助不少人戒菸,累積不少陰德。有陣子,有一批體重下降的病患來求診,我從中抓到不少是新發現的糖尿病和甲狀腺亢進的病患,他們應該有向親朋好友宣傳,所以突然冒出一堆人來考我體重下降XD
從醫至今,太多診治成功的背後,奠基於先前的失敗經驗累積和改進。像是我診斷出許多新發現的甲狀腺亢進和低下的病患,對於甲狀腺疾病的熟悉,來自於我之前曾被鄰居諮詢過的經驗。他有親友去日本玩卻被凍傷,體重也莫名地增加,去大醫院檢查半天都找不出原因,後來他主動向醫師提到該親友有甲狀腺家族史,主治醫師驗了一下才發現是甲狀腺低下。在被諮詢當下也沒能想到甲狀腺問題的我,因此學到了一課,也開始重視甲狀腺疾病相關的症狀表現。
文末就由華麗的 兒科看診好物-風車 做結尾好了,藉此達到圖文並茂?!
先前請診所小姐們幫我尋找,看診小孩病患時需要的風車。她們去了中正公園、八斗子夜市、甚至殺到平溪去都沒能買到。我自己逛光南時也沒能發現,幸好昨天趁著前往淡水衛生所抽血複檢血汞的機會,到淡水老街一逛,順利發現有2~3家古早童玩店有在買,最後試吹了好幾種風車後最後選出這2個,對於日後看診更加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