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和政治相似的地方在於,往往是因為親友的影響,而讓人偏好某個政黨或某個教,因此往往包含著濃濃的情感因素。我的家人以佛教為主,我從小耳濡目染,始終在思考和比較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差別,這本書算是最趨近於我相信的佛教真諦。先前我寫的政治類文章未曾引戰過,這篇文章將維持我一貫中性的筆調,提供大家一個特別的角度來認識佛教:
[若嫌文長者,可以看過 結語 和 後記 後再回頭好好看內文]
東大名僧所著
作者草薙龍瞬有著「東大名僧」的美名,學歷傲人,國中輟學,16歲離家,卻能靠自學通過高中學歷鑑定,並且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院。他不屬於任何宗派或寺廟,創辦佛教學堂,以宣揚佛陀最初講述的「原始佛教」為己任。
用來解決日常煩惱的佛陀思考法
“ 你的痛苦產生於此生當中,必定能夠在此生當中解決 “。不論任何痛苦,都不要追究「前世」或「死後的世界」等「不需要確認的事」,這些事情在解決痛苦上沒有必要。佛教的目的是理解人類現實苦惱的真正原因,運用包括禪和冥想方法,以及幾個以「慈愛」為首的思考核心(佛教的本質),解決現實中的痛苦。
擅長使出「已讀不回」招的不反應達人-佛陀
佛陀式思考的特色,在於一開始就接受「人生必定是煩惱、問題相隨」的現實[八大苦]。一旦理解了「有不滿存在」「有煩惱存在」,就能進一步思考「如何去解決」。製造出這些惱人現象的,正是「心的反應」。「反應」正是煩惱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們平時應該注意一件事,就是「不要做無謂的反應」。
書中記載一段佛陀遭人辱罵的故事,充分展現「做出反應使內心混亂是毫無意義的」的理念,我覺得佛陀面對辱罵時的回應超帥- 婆羅門辱罵佛陀,佛陀:「婆羅門啊,你在家中設宴,若客人沒吃,那麽這些食物屬於誰呢?」婆羅門:「當然是我的」佛陀:「那你怎麼處理這些食物呢」婆羅門:「我自己吃啊」佛陀:「若向責罵的人回以責罵,向發怒的人回以憤怒,向爭執的人回以爭執,等於是接受對方的食物,吃了相同的東西。我不接受你給我的東西,你說的話屬於你自己,請拿回去吧」
不要接受「頭腦的胡思亂想」-妄想
「妄想」是人類最擅長,最愛好,幾乎整天反覆進行的最大煩惱。
【
→ 我大一下修心理學時,講課的臨床心理師曾請大家閉上眼睛,算一下一分鐘閃過內心的念頭有幾個,大部分同學都有達到10~20個以上。 ; 可愛的新垣結衣在『月薪嬌妻』中也充分地展現這項能力?!】
「妄想不過是妄想,不論腦子裡浮現什麼都不要反應」,這種覺悟很重要。「妄想不須確認」,若勉強去確認或相信,只會踏入妄想的領域,結果,離「正確理解」越來越遠。
【
→ 好友家祥大七時在宿舍總擺著一本金剛經,每次遭逢煩惱時,他只要一想到<<金剛經>>的名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能讓自己的心沈澱下來…。 我曾聽一位鑽研佛學的人說,金剛經比起佛教的其他經文,是最貼近中華文化的。 】
清除妄想就用「貼標籤法」
若是快樂的妄想還好,頂多是分心浪費時間罷了,但是人更常出現被工作或家事等逼迫的妄想、未來不知會如何的不安妄想、後悔過去傷心往事的負面妄想等等。「清除妄想」的基礎,就是客觀地用語言來確認「現在正在妄想」,這正是所謂的「貼標籤法」。擺脫妄想的秘訣就是區別「正在妄想的狀態」與「妄想以外的狀態」:例如,閉上眼睛,想像今天早上吃食物或電影畫面等等,接著突然睜開眼睛,仔細注視屋子內或戶外的景色,然後意識到「啊,這是能夠「看見」的狀態(確實感受視覺)」。這時,剛才浮現腦子的影響已不存在。要清楚地意識「剛才看到的東西都是妄想」「現在看到的是視覺(光線)」。這樣來區分妄想和其他狀態,亦即「妄想」相對於「視覺」、「妄想」相對於「身體感覺」。然後將注意力轉向與妄想完全不同的「身體感覺」,意識呼吸時「空氣從鼻孔進出的感覺」或「腹部膨脹、收縮的感覺」。這樣一面意識「妄想」與「身體感覺」的差異,同時不斷練習「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感覺上」,就能巧妙地擺脫妄想。
【 → 好友家祥曾向我分享禪的其中一個秘訣就在「專注呼吸」,只要在心煩意亂時禪坐,並且專注在每次的深呼吸上,就能獲得平靜。 】
「做出反應」,就確定你已「失去了自己的心」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段他跟鬧事的黑道交手,卻能靠著「不反應,先理解」的態度,透過言談就讓黑道留下男兒淚的故事。在生存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棘手、麻煩的人物。若做出跟對方同樣的反應,就會變成互以相同反應來交鋒。這時問題不是不能輸給對手或固執己見,而是因為「做出反應」,就確定你已「失去了自己的心」。遇到「忍不住要反應」的時候,最好深呼吸,抱著覺悟的心理,盡力做到「只去理解對方」不做反應。同時,用「心的後半側」來觀察自己內在的反應。
「推給對方」是人際關係的根本;「在意他人目光」的真正原因
佛陀理解每個人對於「對」的認知不同,因此他並不否定對方的說法,只是單純地去理解:「原來對於你而言,那是對的呀」。 將別人的反應與自己的反應分開來思考,把對方的反應推回給對方-這是不受人際關係困擾的根本。
「認同欲製造出來的妄想」才是「在意他人目光」的真正原因: 「在職場受到什麼樣的評價?」「是否不受人歡迎?」「會不會因為這次事件而失去信用?」這些不安都是對本身價值的執著所產生的妄想。
【 → 這兩段的敘述跟<<被討厭的勇氣>>所描述的阿德勒心理學很類似。 】
對方永遠是「初次見面的人」
佛教認為人和心都是「無常」的,也就是「不斷變化」的。每個人的心就像眼睛般不停地在轉動,內心無常,人當然也無常。自己的內心一直在改變,別人也是一樣。因此人類以不斷改變的心,總是互相面對新的對方。基於這種理解,別人隨時都在變成「新的人」。那個人「過去做過什麼事、說過什麼話」,都是自己的「執著」。事實上,面對的卻是「完全嶄新的人」。因此,應該要以相信總有一天能相互理解的態度,來跟對方往來。
【 → 回想起高中上國文課時,蘇軾的<<前赤壁賦>>當中最吸引我的便是充滿禪意的「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
「活用」欲望?
率直而不要否定欲望,並努力滿足欲望,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 → 阿燙內心OS:什麼!傳統上佛教不是鼓勵禁慾?況且欲望不也是妄想的一種,看來作者要開始自打嘴巴了嗎XD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作者解釋:我們共同追求的是消除每個人的痛苦,以達到各自幸福的目標,佛陀原始的思想,就是這種開放的目的。人的一生可以區分為「受欲望驅使而感覺不快的姿態」和「重視快的姿態」。將欲望轉為生存的動力,並感覺到「快」的生存方式,才是合理的。將觸角伸向沒有必要的欲望,結果失敗而帶來「不快」的生存方式則是不合理的。每個人都希望活得幸福,不妨仔細觀察「現在感覺快還是不快」,若覺得「不快」,就應仿效佛陀,謹記清除無謂的反應。
不再比較!專注於自己的事情
「比較」是相當不合理的想法:第一個原因- 「比較」的心理作用並不實際,只是虛幻的妄想
;
第二個原因-
即使比較了,自己的狀況也不會改變,因此永遠不會讓人安心
;
第三個原因-
若想藉由比較來得到安心感,就必須站在絕對而且完全有利的立場,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始終會感到不滿。
那麽為什麼還如此喜愛比較呢?或許就是因為已非常「習慣於妄想」。容易妄想。習慣於妄想。雖然現實沒有改變,但是「比較」卻是立即可做的事,而且偶爾還可得到優越感,因此自然愛與他人比較。換言之,與他人比較的狀態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一定能實現目的的「正確的努力」
作者認為一般人重視認同欲並無不可:「不想輸給競爭對手」「希望獲得勝利維持榮譽」-若這些能成為活動的動力,不妨好好努力。不過這只能用來當成「動機」,不可當成「目的」。因為,能否受到他人肯定,是由他人來決定,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若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為「目的」,就會產生「在意他人目光」的心理。也就是說,「希望得到他人肯定」,作為開始的動機或最後的方向是可以的。但是一旦起步之後,最好轉換成佛陀的想法-「改善」「集中精神」以及「滿意」。
因此,想滿足「認同欲」,就應「正確努力」,這有3個條件:
1. 以希望他人認同的心情為動力,「改善」目前的工作和生活
2. 不論任何時候都「專注於自己的事情」
3. 以「自己能夠滿意」為指標/基準
消除嫉妒,「照顧腳下」
嫉妒真正的原因,是將無法滿足自己認同欲的憤怒投向他人的狀態。這種嫉妒的憤怒,其實原因不在嫉妒的「對象」。因為如果自己也受到同樣的肯定,那麽就不會被嫉妒心所驅使了。所以憤怒的真正原因其實是自己「未受到肯定」,無法滿足本身的認同欲。由此可知,這與嫉妒的「對象」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卻將憤怒發在他人身上,就與「遷怒」沒有兩樣。
要從嫉妒中解放出來,首先應擺脫視線老是放在他人身上的狀態。抱著「跟別人沒有關係」的想法,消除憤怒。其次,放棄「獲得與別人相同成果(希望與別人一樣)」的妄想。這樣就能擺脫嫉妒的情感。若此時心中仍有希望被肯定的欲望,不妨思考:「我能做什麼?」「我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是否順利?」「還有什麼能做的?」然後專心提高本身的能力,改善工作與生活。這就是禪的世界所說的「照顧腳下」,亦即不要好高騖遠,先確認自己立足之地的生存方式。
「正確競爭」
競爭就是始於「追求心」。競爭的心理深處存在著「獲得某些東西以滿足欲望」的原始需求,以及「已獲得的東西還無法滿足欲望」的貪欲(內心渴望)。只要生存,欲望就不會停止。若抱著欲望進入現實世界,內心就會半自動地展開無止境的競爭。
誰都不能否定競爭的現實。競爭的產生,有時候是因為失敗對自己不利,因而必須執著於勝利。但是,如果執著於所謂「勝利」的虛擬價值,將會捲入永無止境的競爭中。沒有人能獲得完全的勝利(完全安心的狀態)。而且幾乎所有人都嘗過「失敗」的滋味。若不適時切換心情,那麽失敗的痛苦將會終身伴隨。
佛教並沒有「否定現實」(退出競爭),但也不認為要囫圇吞棗去「迎合」。應該思考的是,「自己要如何面對」競爭的事實。因此佛教呼籲,應確立自身的態度。不再是勝或敗二擇一的價值觀,而是抱著其他的價值觀在競爭社會中生存。重要的是,應該試著從腦子裡的虛擬競爭中走出,也就是暫時從腦子裡的妄想-競爭中醒來。這時,就可以選擇參加競爭還是退出競爭,或是以其他的動機展開新的生活。之後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勝利-自我的滿足。這個動機要能夠讓人「雖在競爭之中,卻不會受競爭之苦地生存」。
如果始終在意外界的社會或他人,請閉上眼睛。如果受勝負或優劣的判斷所苦惱,請張開眼睛。閉上眼睛,是為了不要反應。張開眼睛,則是為了從妄想中醒來。雖然很簡單,卻是脫離所謂競爭的虛幻妄想的第一步。
那麽在擺脫勝負/優劣妄想後,超越勝敗的價值觀/動機究竟是什麼?就是佛陀所教導的人生四種心,亦即面對世界的方法:「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慈(給樂之心)-這是給眾人快樂之心。並非透過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或欲望,而是純粹「希望眾生幸福」的心
;
悲(拔苦之心)-這是理解與消除眾生痛苦和悲哀的心。能體會眾生的「悲」。 [ → 阿燙認為這最接近所謂的「同理心」] ; 喜(隨喜之心)-這是理解眾生的喜悅與快樂的心。分享眾生的「喜」 ; 捨(布施之心)-這是放手的心、捨棄的心、不反應的心。也稱為「中立心」。例如發現欲望或憤怒的反應時,加以阻止的心。
總歸而言,在「競爭」的現實中,若能以「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作為工作的動機和生存的目的,就能讓欲望、憤怒、妄想驅使的自己恢復一些自由:
「慈」是希望他人幸福和得到利益的心。由此能產生「對他人有貢獻」「有助於他人」的想法。 ; 「喜」是看到他人喜悅的表情,自己也能感覺幸福。希望大家多注意他人的喜悅,並自然地做出反應。 ; 「悲」是一開始就能看出他人的苦惱,並產生戒心,不可讓他人痛苦,不可使他人損失。 => 對他人有貢獻、厚待他人、提供服務、有助於他人,這些都是「慈」「悲」「喜」的心。作者認為這樣就已足夠成為工作的動機和生存的意義。
人生=正確的努力-心裡的阻礙
人類都有弱點,也會妥協,也常追求快樂與怠惰,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佛教很真實地看見這種「內心的柔弱」和「敗給阻礙的心」。
真正的自我=「努力的自己」-「有弱點的自己」。 這個所謂「真正的自己」,無法(不應該)判斷好壞。因為理所當然的,本身以外的自己根本不存在。只有在本人的妄想之中,才存在著「可以表現得更好的自己」。 不過,即使執著於這種妄想,只會使自己悲慘和痛苦而已。
「真正的自己」一直存在著。 誠實而不否定地接受這個自己才是最正確的作法。 人生隨時可以「從這裡開始」。 如果對自己還不滿意,不妨從現在起充實自己,使自己成長。 人生就是「正確的努力」減去「心裡的阻礙」後「剩餘的部份」。剩下的「自己」對本人而言,才是最好的成果和最佳的答案。因此從現在開始挑戰,使最好、最棒、最真實的自己不斷地成長吧!最後,不論自己好壞,都無條件地接受對自己而言最佳的答案。
不論在任何時候都要「肯定自己」。這種肯定是不需要根據的。
外在的世界沒有答案,要靠自己
大部分的人都向世俗的世界找尋「依託」,而不是往「心的內側」去找。人類原本就有欲望、憤怒和妄想。另一方面,世界則刺激和利用人類的這些煩惱來運作,但人的「自己」卻向外在的「世界」尋求答案,結果,只是藉欲望、憤怒和妄想來反應而已。於是反覆著追求與失望-心的輪迴-而無法自拔。但是佛陀認為,外在的世界沒有答案,自己內心的黑暗、苦惱,最後還是得由自己來克服。
請暫時「閉上眼睛」。請體會自己的呼吸,仔細觀看暗處。你應該只能看見自己的「心」。把正確的注意力放在心上。例如「體會感覺」的心。放掉力氣,使身體輕鬆,感受身體的膨脹和收縮。嘗試祈禱:「世上的所有生物都能幸福!」並抱持「悲」之心:「現在大家正抱著各種想法在世上生存著。」反覆多次回歸這種心態。最後,反應外在現實而感到痛苦時,就回到心內側的「聖域」,默念正確的想法。就這樣,使自己的心稍稍返回內側之後,再一次朝向外在的世界。真正的人生就是反覆「回歸和踏出」。
結語
我很喜歡本書作者的這段註解:佛教並非「信奉什麼就能得救」的宗教,而是「只要這樣思考,就能脫離痛苦、苦惱」。作者宣揚的是單純不過的佛陀思考法-認清煩惱存在的「現實」,理解它的「原因」,然後實踐解決「方法」。
【 → 你沒看錯!跟 傳統佛教印象 中的 因果輪迴、功德、業障、吃素 等等 完~全~脫~鉤~!而且不用等到來世/死後,此生的苦惱,在此生就能獲得解決!阿燙覺得這樣超棒的!】
後記
大五的時候我曾在共筆上放過靜思語專欄,分享一些我認為很棒的靜思語,卻遭受同學們很大的反彈。有個朋友曾跟我說他女友認為,含有佛教精神的靜思語這些,根本是失敗者在用的,有點類似精神勝利法的自我催眠。當下的我完全不知道如何辯解,因為確實有幾分道理。我曾經為了理解增加對宗教的多元認識(因為將來我的病患必定來自不同宗教),藉由可維的引薦,參加穎澤和偉信的查經活動。一直很羨慕基督教是個充滿正向積極感的宗教,很多獲得巨大成功的運動員、政治人物、各領域精英都是信基督教。就我膚淺的理解,是因為基督教傳達著有個無條件愛你的天父,他會鼓勵你在任何時候去傾聽自己的內心,並且最重要的「相信自己」,因此自然容易成為成功者的推手。相較之下,當時膚淺的我認為,佛教只會要你去除欲望,清心寡慾,感覺是個適合在人生晚年時回顧不圓滿的自己所用的宗教。況且佛教還搞了個吃素障礙,更讓我覺得是推廣佛教的一大阻力。
然而正如引言所述,如同政治傾向一般,畢竟我的親友以佛教居多,還是對佛教有好感且有期待,會希望探究他之所以還能延續幾千年的原因,試著幫它找尋一些辯解的理由。很開心「東大名僧」用這本書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我一直相信,成功的宗教必須有2大要件: 1. 勸人為善,提倡幫助別人 2. 鼓勵人相信自己,並讓自己更好。就我的理解,基督教已經做到上述的2大要件,很開心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很確定佛教也同樣滿足這2大要件︰)
PS:我很少在文章上Tag人,但好友Chia Chang請我這篇網誌一定要Tag佛光青年鄭孝勇
很不錯的推薦 正在看這本書的介紹
回覆刪除謝謝你:)
刪除本書作者還有出續作
<< 煩躁時就去感覺腳掌心!:讓日子煥然一新的50個微修行 >>
可惜我目前抽不出時間好好品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