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醫科全人醫療的核心-詳細記載的「大病歷」
近半年是我在診所工作以來,人數成長最快速的時期,比起去年同時期大約平均每診多了10-20人。曾聽一位急診醫師分享,要常去思考,什麼是你開給病患一堆醫囑中的”關鍵醫囑”?商業領域會探究某公司領先同業的”進入障礙”,或是”護城河”,我也常在思考究竟比起其他醫師有何優勢?回想自去年8-9月起的一系列變革,包括積極查病患舊病歷,主動幫病患追蹤腹/甲超、加入風車這討小孩子喜的道具、以及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份幫病患詳細記載的「大病歷」。親和力不錯是我個性上的優勢,但我認為願意花時間記錄清楚許多病患的大小事,或許才是真正樹立與其他醫師區別,更為合理的”進入障礙”。
先前在北榮/台北國泰等醫學中心內科工作時,印象很深的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往往有10-20種問題/疾病,要釐清彼此疾病共病間的關係,以及整理相關的檢驗數據/檢查報告/徵兆,就會讓我有時得利用下班後甚至放假時”自主加班”,回到醫院打電腦”補病歷”。
實習時曾看強者學長用自己的格式來整理病人的各種問題/疾病,釐清照顧病人的思緒與重點,讓我十分佩服,而我也從那時起建立並持續修正我專屬的病歷紀錄格式,用於實務照護病人身上。先前曾聽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學姐分享:「其實住院醫師們彼此在診斷疾病和處置的能力不會落差太大,真正在比的是照護的細心度」,我認為在填寫一份用心整理的「大病歷」時,自然能逼自己去關注病患的許多小細節。
我大概沒想過離開大醫院內科受訓後,卻還脫離不了”補病歷”的人生XD近半年我在國泰家醫診所4小時的門診量時常都在50人次以上,最高紀錄更曾達80人次左右,診所資訊系統不比醫院系統好用,能夠直接複製檢驗/檢查資料,而我又有讓同仁盡量準時下班的壓力,所以往往無法悠哉地邊講報告,邊Key資料。最近蠻常在同仁們中午拉下診所鐵門後,自己吃完午餐後回診所開門”加班”,默默地花個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用診所電腦”補病歷”。
家庭醫師制度最讓人推崇的,正是有一位「了解病人過去病史」的家庭醫師,能站在病患長期信任關係的基礎上,給予專業的醫療處置和預防保健措施。因此,我想能實踐此理想的具體關鍵措施正是:記載詳細的「大病歷」。藉由病患疾病相關檢查/檢驗報告整理,讓我會主動追蹤先前將病患轉診到醫院的疾病結果,印證或修正醫療照護知識。除了基本的藥物過敏,慢性病開藥調藥過程,我也常註記病患的特殊需求- 像是聽力差的老人家,說話時要對著他聽力相對較好的左/右耳;在早餐店工作的人要早起備料,藥物只要開一天3次就好;病患慢性病都在某醫院每3個月抽血追蹤一次,因此不必再詢問他是否要做健檢;當在其他醫療院所追蹤的糖尿病患,檢驗出肝功能異常時,可以叫他回原院所請那邊的醫師開醫囑單追蹤即可,不必特地跑來我們這裡只為了追蹤肝功能而已等等。
我想這個一打開電腦看到病歷就能馬上進入狀況的醫師,應該會讓人感到滿滿的誠意吧:)「記得您的需求,是我們的榮幸」,這是一句讓人窩心的廣告詞。當然醫療並非服務業,但是若能讓病患感受到那份聚焦個人健康需求、客製化的用心,進而增加信任感,對於全人醫療照護無疑是一大利器。我一直相信,家醫科的魂正是和在地病患搏感情,建立”厝邊好醫師”的形象後,除了基本的疾病診治外,也更能宣導和執行公認難度不低的預防保健服務。
在細心與耐心之外…
每次看診時除了病患主訴外,我會主動詢問主訴外的相關症狀,也常進行疾病衛教,再加上用心記載的「大病歷」,時常被病患形容是個頂真(台語的細心)的醫師。然而,最近某次在看診時,因為頻頻打斷病患的話問重點症狀,突然被丟下一句:「陳醫師,你一直都是我們這裡有名的細心、耐心的醫師,所以之前我都喜歡來看你,但為何今天感覺不太一樣?」
或許這半年來,有些東西確實變化了。在細心與耐心之外,我得開始變得更快速精準,因為我的病患越來越多…。曾有個被我診斷出小孩有腸病毒的爸爸,過幾天再帶他的另個孩子來給我看,一開口就感謝之前我幫他小孩診治,但我完全無印象,他就諒解地說,因為當天晚上很多人(共8X人),他們當時足足排了1.5小時才看到我,我記不得他很正常。突然一陣慚愧湧上心頭,因為竟讓對方等待這麼久的時間。
細心而造成看不快的風格,自我剛到診所起,就不時被護理同仁們抱怨會影響他們準時下班,也曾被老闆開玩笑噹一下。我當時的想法是,身為一個剛出道的診所醫師,核心能力是吸引病人願意看我,速度則相對不重要。然而,隨著累積的病患越來越多,造成和護理同仁間的摩擦越來越大。因為在老闆訂定的制度下,多看病患增加的業績對於醫師有績效獎金,但對護理同仁則沒好處,在領同樣薪水的情況下,自然她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準時下班,我能同理她們的立場。
我不得不開始思考各種能加速看診流程的方法,沒想到,如何兼顧一貫的看診品質和速度,這麼快就變成我得再進化的重要課題。雖然知道有點沒禮貌,但有時打斷病患對於診斷無幫助的談話,趕緊切入重點,變成我必須的作為。包括如何讓病歷更精簡、各疾病可以只問哪些跟開藥相關的重點就好、得一心二用在打資料時就邊對病患衛教等等,都是我實踐的各種看診流程優化措施。對於同時存在許多慢性病的病患,我有時得先快速講解報告、開藥後,另外再找時間”補病歷”,完成他那密密麻麻的「大病歷」。
病患多又得兼顧護理同仁準時下班的權益,讓我每次上班看診時都戰戰兢兢,每天上班前的狀態準備變成重要的自我要求。我開始在意每天是否睡滿至少6小時,若有時自覺精神不佳,而上班前有段10分鐘以上小空檔,我會利用診所的診療床躺一下,讓自己盡可能以最佳狀態開始工作。有幾次護理人員貼心問我要不要一起訂早餐,但我常婉拒,因為我上診後常常就一路忙到下班,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有次想說一開診病人看起來不多,就心存僥倖地訂了個漢堡,結果早餐就放到變成午餐XD
文末就放上今年過年回嘉義老家,和家人一起去新港板頭村板陶窯走春,發現跟5-6年前相比更美了,當地的社區營造運動十分成功,令人感動!期許在地守護的家庭醫師們,也能讓社區的健康照護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