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基層診所觀點6



慢性病照護 緣盡之時
  先前曾遇過一個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差的病患,當時心電圖有心臟缺血的現象,然而講解病情時感覺對方聽不進去,因為他自覺無任何症狀,但我還是強調他狀況的嚴重性,幫他調整三高藥物,並開轉診單請他盡快去醫院心臟科門診,若出現胸痛、喘等症狀更要直接掛急診,並說反正醫院的醫師也會再說同樣的話
  幾個月後,他回來找我,劈頭就感謝我當時幫他轉診。當時他還是拖了一個月才去看門診,心臟科醫師立馬幫他排了心導管,並幫他裝了心臟血管支架該醫師還說我對他很好,都開很好的藥給他,我猜想或許是因為有幫他開到高價血糖藥Forxiga的關係XD
正因為我總是依循醫療常規幫病患整治,因此不怕被比較或查證,反正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就算病患當下不太相信,該講的還是要講,反正病患到時候聽到別的醫師講同樣的話,也就會相信了
他回診除了表達感激,也希望日後在我這裡拿慢箋。然而因為用藥中有我們診所沒有的心臟科用藥,只好跟他說我們診所無這種藥,所以請他回醫院追蹤就好。畢竟就病患的最大利益而言,能在一個地方拿齊所有的藥,總是比較方便
曾有位診所同仁說,她覺得我的最大競爭對手並非其他診所,而是醫院XD因為有些醫院對小孩和長者有優惠,價格甚至接近診所收費,又能一次開一堆慢箋藥而相對地不怕被健保核刪。我則覺得三高病患很容易之後被心臟科挖角,因為有很多心臟科用藥我們診所沒有,這時就有種「緣盡了」的感覺
雖然失去了一位病患,但能實現醫療的價值,我感到很榮幸幸好目前病患還是很多,每次上班都很精實,所以我蠻無欲則剛的,幾乎不考慮如何留住病患,只在乎是否遵照醫療常規,有盡到本分就好很感恩將病患轉給其他醫師時,有時對方也會跟病患說我幫了病患很大的忙曾遇到病患稱讚我們診所就是這裡的大病院,讓我與有榮焉最近更遇到有基隆長庚的醫師有推薦三高病患到我們診所來,雖然先前在台北醫學中心受訓的我,從未在長庚體系的醫院工作過,應該沒認識幾位基長的醫師,因此格外感謝對方的信任。

熟悉診所收費流程,權衡診所利益與病患方便性
  在診所工作,除了提供醫療服務的本分外,更得考量經營診所的營收成本面向,尤其我身為負責人,常被老闆叮嚀要以身作則。像是偶爾一下子開太多藥給病患,也會被老闆提出來檢討一下。
  2年前我剛擔任院長時,不熟悉診所的收費標準,有時會導致很在意收費問題的慢性病患偶爾會和我或同仁有衝突,而我也忽略少數病患不願意照時間回來追蹤,事實上正源自於想省錢
  昔日在醫學中心看診時,收費問題由院方掌控,當時大醫院小醫師的我不須理會。但在診所不同,得承擔營運盈虧之責。有次我問清楚同仁各項收費標準後,也開始不斷思考如何權衡診所的利益和病患的省荷包和方便性
  曾有段時間,我在病患來看感冒等急性病時,會好心幫這些急性病患順便開抽血單追蹤之前的健康問題,因為想幫病患省下抽血的掛號費。但是後來發現很多病患根本沒回來追蹤,然而診所每個月都得申報醫囑,若病患沒回來執行抽血的醫囑,對於健保署而言,就會認定為「詐騙健保」。沒想到我的好心,竟會為診所帶來大麻煩。那陣子,同仁花很多時間心力在幫我打電話催病患回來抽血,後來同仁拿出厚厚一疊沒回來抽血的病患醫囑清單給我看,我深感慚愧,也向她們道歉
  後來我在這種順便幫急性病患開抽血單時,常會看著對方,確認他的意願,如此一來,未返回抽血的狀況就十分少見同仁有時覺得我太替病患著想而容易被騙,譬如說曾有病患明明在其他地方剛做完超音波,想再找我做一次超音波比對,卻騙我說最近沒做。但我想這是一體兩面,若對所有病患一開始就心存防備,那種距離感就會讓我的親和力優點減弱許多。因此,我認為透過同仁的觀察回饋、病患曾留下的不良紀錄、加上現在能即時查詢雲端藥歷和雲端醫囑,來讓這些少數有問題的病患無所遁形,才是上策

病人數屢創新高,更加戰戰兢兢和慚愧
  近一年我開始認真整理許多病患的大病歷後,病人數成長極快,日前更曾創下99人次的新高(拜流感疫苗2-30人次所賜XD而且很開心當時只讓同仁晚5-10分鐘下班)。目前在冬天旺季期間不時也會達到一診7X人次。


同仁笑說我把自己弄得很累,因為病患多,我累積要整理的病歷就越多,工作量不斷增加XD目前我下診後,一週自行加班大約6~8小時。幸好不斷磨練整理病歷的經驗,我更能掌握病歷中需注意的重點,在適時簡化與刪減找出精華的格式後,雖說新病患仍不斷增加,但我反而整理病歷的速度越來越快
 病人多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更容易被健保署盯上,很常會被抽審病歷,而且我們診所整體申報點數成長率過高,所以最近一旦被抽審,更會抽審該病患過去3個月的病歷有位資深的同仁說她在診所工作這麼多年,以往頂多半年被抽一次,而且一般抽審只抽當月的病歷。相較之下,我近半年來每1~3個月就被抽一次,更要附上近3個月的病歷,弄得她每次整理抽審文件都是大工程QQ我無奈地表示,難不成要把病患趕走嗎XD曾聽一位藥商分享,因為業績成長而造成健保署的加強抽審,更不能退縮懼怕,要堅持下去,讓健保署熟悉診所本來就可以維持住這樣的人數。反正我們都是照醫療常規幫病患服務,也沒什麼不法事項怕被抽到
做為能處理各式問題,相當好用的家醫科醫師,這樣的病歷整理,也讓我能避免遺漏。因為安排抽血/驗尿/超音波追蹤並不容易,定期3個月抽血的三高病患相對單純,但是我也有半年追蹤的BC肝病患,3個月~1年追蹤一次的甲狀腺病患,或者,有些病患雖曾經某次抽血異常,但後續追蹤幾次都正常,也會讓我得思考是否下次要拉長時間再追蹤即可。有時當下因忙碌而漏掉某個檢驗項目,或忘記要收糖尿病、腎臟病等專案,藉由下班後獨自重新審視病歷,也能及時補救。我的大病歷更包含成健、大腸癌篩、口篩、流感疫苗的時程提醒XD整體而言,每份客製化病歷的複雜度因此高上許多,要花不少心力。人不輕狂枉少年,為喜愛的工作燃燒熱忱,挑戰極限,算是我所詮釋的一種輕狂吧,哈哈
感謝在地鄉親的支持,曾被一位經營早餐店的病患向其他病患推薦我,因為只要跟我說過的事情,我都會記得看來自行加班的成果還是會讓病患很有感:)然而,伴隨而來的各式壓力,也讓我戰戰兢兢、慚愧和不斷思考如何能再進步,做得更好。
病患多,但我希望能一次就妥善處理完病患的所有問題,又希望能讓同仁準時下班,有時覺得自己是同仁、病患間的夾心餅乾,背負著龐大的時間壓力有時會不太耐煩聽病人述說和診斷無關的資訊,也不時會被病患提到說話太快,會聽不清楚,感覺太急開始有點類似急診,得學習如何掌握節奏,讓每個病人看診的流程盡可能優化、精簡我先前曾一度幻想過,希望跟一些熟客病人多聊幾句關於他們的事,但現在卻反而擔心多講一句多餘的話,影響到同仁和後面等待看診病患的寶貴時間,病人多而忙碌時還真是片刻都鬆懈不得,連什麼話也許可等到下次有機會再提,都得思考拿捏…
雖說付出許多心力持續精進看診流程,但仍有幾點不免對病患感到慚愧和有些遺憾:
1. 對於急性病患來說,只是來看個感冒/腸胃炎,若剛好遇到前面有幾個需要做超音波或講解報告病情的慢性病患,就只好多等待。有些在上班途中請假半小時一小時外出就診的急性病患,若遇到人潮太多,甚至可能得退掛。所以我覺得以感冒為主的耳鼻科診所對於急性病患有個好處,就是就算人多,但通常一個人不會花太久時間,但我們家醫科診所相對地包山包海,每個病患所需時間落差可能很大,很難幫病患精算要等多久,以節省他們寶貴的時間,顯得有些無奈
2. 許多慢性病患往往要空腹抽血,目前病人數持續攀升增加等待時間,沒吃早餐餓肚子等待的感覺自然是不好受。而且因為我們診所六日會多收50元掛號費,先前還有些上班族會想趁一到五上班前來空腹抽血。但是目前常常一開診就有不少人排隊,所以後來我遇到上班族要追蹤,基本上還是得約六日,怕他們會來不及去上班
3. 正因為大病歷詳盡記載病患的大小事,所以有些病患會怕遇到我,因為我會向他們提到之前有異常需追蹤的項目,但他們覺得目前人好好沒事就好,反而太細心會讓病患有壓力後來我都會在上病歷註記已跟病患提過健檢/追蹤的事,之後別再囉嗦地提到相同的事。這樣除了避免病患不快,也讓我更能省下看診時間,只處理他在意的健康問題,也能把更多時間留給其他病患。

2019年3月5日 星期二

基層診所觀點5


家醫科全人醫療的核心-詳細記載的「大病歷」
  近半年是我在診所工作以來,人數成長最快速的時期,比起去年同時期大約平均每診多了10-20。曾聽一位急診醫師分享,要常去思考,什麼是你開給病患一堆醫囑中的關鍵醫囑?商業領域會探究某公司領先同業的進入障礙,或是護城河我也常在思考究竟比起其他醫師有何優勢?回想自去年8-9月起的一系列變革,包括積極查病患舊病歷,主動幫病患追蹤腹/甲超、加入風車這討小孩子喜的道具、以及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份幫病患詳細記載的「大病歷」。親和力不錯是我個性上的優勢,但我認為願意花時間記錄清楚許多病患的大小事,或許才是真正樹立與其他醫師區別,更為合理的進入障礙
  先前在北榮/台北國泰等醫學中心內科工作時,印象很深的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往往有10-20種問題/疾病,要釐清彼此疾病共病間的關係,以及整理相關的檢驗數據/檢查報告/徵兆,就會讓我有時得利用下班後甚至放假時自主加班,回到醫院打電腦補病歷
實習時曾看強者學長用自己的格式來整理病人的各種問題/疾病,釐清照顧病人的思緒與重點,讓我十分佩服,而我也從那時起建立並持續修正我專屬的病歷紀錄格式,用於實務照護病人身上。先前曾聽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學姐分享:「其實住院醫師們彼此在診斷疾病和處置的能力不會落差太大,真正在比的是照護的細心度」,我認為在填寫一份用心整理的「大病歷」時,自然能逼自己去關注病患的許多小細節
  我大概沒想過離開大醫院內科受訓後,卻還脫離不了補病歷的人生XD近半年我在國泰家醫診所4小時的門診量時常都在50人次以上,最高紀錄更曾達80人次左右,診所資訊系統不比醫院系統好用,能夠直接複製檢驗/檢查資料,而我又有讓同仁盡量準時下班的壓力,所以往往無法悠哉地邊講報告,邊Key資料。最近蠻常在同仁們中午拉下診所鐵門後,自己吃完午餐後回診所開門加班,默默地花個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用診所電腦補病歷
  家庭醫師制度最讓人推崇的,正是有一位「了解病人過去病史」的家庭醫師能站在病患長期信任關係的基礎上,給予專業的醫療處置和預防保健措施。因此,我想能實踐此理想的具體關鍵措施正是:記載詳細的「大病歷」。藉由病患疾病相關檢查/檢驗報告整理,讓我會主動追蹤先前將病患轉診到醫院的疾病結果,印證或修正醫療照護知識除了基本的藥物過敏,慢性病開藥調藥過程,我也常註記病患的特殊需求 像是聽力差的老人家,說話時要對著他聽力相對較好的左/右耳;在早餐店工作的人要早起備料,藥物只要開一天3次就好;病患慢性病都在某醫院每3個月抽血追蹤一次,因此不必再詢問他是否要做健檢;當在其他醫療院所追蹤的糖尿病患,檢驗出肝功能異常時,可以叫他回原院所請那邊的醫師開醫囑單追蹤即可,不必特地跑來我們這裡只為了追蹤肝功能而已等等。
  我想這個一打開電腦看到病歷就能馬上進入狀況的醫師,應該會讓人感到滿滿的誠意吧:)「記得您的需求,是我們的榮幸」,這是一句讓人窩心的廣告詞。當然醫療並非服務業,但是若能讓病患感受到那份聚焦個人健康需求、客製化的用心,進而增加信任感,對於全人醫療照護無疑是一大利器。我一直相信,家醫科的魂正是和在地病患搏感情,建立厝邊好醫師的形象後,除了基本的疾病診治外,也更能宣導和執行公認難度不低的預防保健服務

在細心與耐心之外…
  每次看診時除了病患主訴外,我會主動詢問主訴外的相關症狀,也常進行疾病衛教,再加上用心記載的「大病歷」,時常被病患形容是個頂真(台語的細心)的醫師。然而,最近某次在看診時,因為頻頻打斷病患的話問重點症狀,突然被丟下一句:「陳醫師,你一直都是我們這裡有名的細心、耐心的醫師,所以之前我都喜歡來看你,但為何今天感覺不太一樣?」
  或許這半年來,有些東西確實變化了。在細心與耐心之外,我得開始變得更快速精準,因為我的病患越來越多…曾有個被我診斷出小孩有腸病毒的爸爸,過幾天再帶他的另個孩子來給我看,一開口就感謝之前我幫他小孩診治,但我完全無印象,他就諒解地說,因為當天晚上很多人(8X),他們當時足足排了1.5小時才看到我,我記不得他很正常。突然一陣慚愧湧上心頭,因為竟讓對方等待這麼久的時間
  細心而造成看不快的風格,自我剛到診所起,就不時被護理同仁們抱怨會影響他們準時下班,也曾被老闆開玩笑噹一下。我當時的想法是,身為一個剛出道的診所醫師,核心能力是吸引病人願意看我,速度則相對不重要然而,隨著累積的病患越來越多,造成和護理同仁間的摩擦越來越大。因為在老闆訂定的制度下,多看病患增加的業績對於醫師有績效獎金,但對護理同仁則沒好處,在領同樣薪水的情況下,自然她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準時下班,我能同理她們的立場
  我不得不開始思考各種能加速看診流程的方法,沒想到,如何兼顧一貫的看診品質和速度,這麼快就變成我得再進化的重要課題雖然知道有點沒禮貌,但有時打斷病患對於診斷無幫助的談話,趕緊切入重點,變成我必須的作為。包括如何讓病歷更精簡、各疾病可以只問哪些跟開藥相關的重點就好、得一心二用在打資料時就邊對病患衛教等等,都是我實踐的各種看診流程優化措施。對於同時存在許多慢性病的病患,我有時得先快速講解報告、開藥後,另外再找時間補病歷,完成他那密密麻麻的「大病歷」。
病患多又得兼顧護理同仁準時下班的權益,讓我每次上班看診時都戰戰兢兢,每天上班前的狀態準備變成重要的自我要求。我開始在意每天是否睡滿至少6小時,若有時自覺精神不佳,而上班前有段10分鐘以上小空檔,我會利用診所的診療床躺一下,讓自己盡可能以最佳狀態開始工作。有幾次護理人員貼心問我要不要一起訂早餐,但我常婉拒,因為我上診後常常就一路忙到下班,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有次想說一開診病人看起來不多,就心存僥倖地訂了個漢堡,結果早餐就放到變成午餐XD


     文末就放上今年過年回嘉義老家,和家人一起去新港板頭村板陶窯走春,發現跟5-6年前相比更美了,當地的社區營造運動十分成功,令人感動!期許在地守護的家庭醫師們,也能讓社區的健康照護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