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網誌乍看之下會變成拉保險的業配文XD但是,我相信文章內容自然會說明一切:)保險是每個社會公民該認知也必須面對的一件重要的事,算是體現身為家庭一份子的責任感。老爸在我買機車上路後隨即幫我買好任意險,他叮嚀著,他聽過和碰到太多因交通事故而賠上一生的故事,因此他幫我買到等級最高的保險,連保險業務員都勸他其實沒必要花這麼多保險費(我也這麼覺得!)。總之,他認為這是件極為重要的事。很開心在圖書館發現這麼一本介紹完整,深入淺出的好書,也讓我因此花了近3週好好研讀,並且破紀錄地打了近1萬5千字的讀書心得,以下會從中擷取幾個很棒的觀念跟大家分享:
「薪水少、儲蓄少,更需要買保險:
用「低保費、高保障」的保單,將難以承擔的風險轉移出去。」 → 因為沒錢就表示沒承擔風險的能力,死、殘、病、老任一風險上身,都會讓全家陷入難關。
騎車開車的破產風險,不能只靠強制險,要有任意險:
不時會看到新聞報導,某機車貪快,和轎車發生擦撞。機車騎士一看,發現居然是碰到價值上百萬的名車,維修費數萬元起跳,沒有保險的機車騎士,當場馬上哭出來…。強制責任險只賠人,不賠車,而且賠人的額度也很低。一般人買新車,通常只想到買「車體損失險」、「車對車碰撞損失險」、「車體竊盜險」等等。但是都沒想過,愛車被撞或被盜,損失最多就是這台愛車而已,撞到別人的車子或人(駕駛、乘客、路人),損失可能就難以估計。說直白一點,開車上路頻率越高,難以防範的破產風險就越高。隨個人意願自由加保的第三人責任險(任意險)包含了「傷害責任險」與「財損責任險」,對第三人有過失責任時,可在強制險之外,賠償人生損失+財物損失。而且跟「車體損失險」、「碰撞險」、「竊盜險」合計動輒數萬元相較,汽車任意險只要年繳保費數千元。
出國急病代價大,旅遊平安險才能保平安:
之前新聞曾報導過國人到韓國旅遊發生早產,在韓國住院治療而累積巨額的醫藥費,韓星李英愛還幫忙付錢。國外的醫療費用比起國內高達好幾倍,一旦在國外生病,壓力會超大。國外旅行最需要保障的就是「突發疾病」,這項保障只有旅平險才有。若僅有1.健保~6.海外緊急急難救助,出國旅行仍會暴露在高風險之下,用小錢單獨買一張旅行平安險仍有必要。旅平險的主約,其實是一張只針對特定期間、特定區域的意外險(台澎金馬以外)。旅平險可附加多項條款,包括「海外突發疾病健康保險附加條款」、「傷害醫療費用附加條款」、「緊急救援費用」、「個人賠償責任險」、「旅行不便險」等5項。基於「保大不保小」與「發生機率」等原則,建議優先考慮前3項。通常主約保額1千萬+海外突發疾病住院保額100萬元、意外傷害醫療保額100萬元、緊急救援費用150萬元,10天保費1千多元,用小錢就能買到旅途平安。
人生的4大風險地雷:
前面以騎車開車上路、出國旅行的風險做為引子。跟每個人更切身相關的,則是人生的4大風險地雷:
1. 死(早逝風險) 2. 殘(重殘風險) 3. 病(重病風險) [上述3者,機率雖然低,但會讓財務破大洞。] 4. 老(長壽風險) [機率100%,但並非明天就來]。
4大風險當中最可怕的「重殘」風險,可能讓全家人都活不下去:
尤其若是扛家計者發生重殘,會早成原本的現金流入停止+持續性的現金流出,等於是雙重打擊。尤其後天性的殘障主要發生在青壯年階段,正是人生責任的高峰期。勞工因職災而造成的1~3級殘,存活時間平均在13~18年,如果重殘狀態是發生在青年時期,離天年還很遠,又沒有足夠家庭支撐的話,就可能讓自己與家人都活不下去。 → 我不禁想起目前跑居家就有1個年輕的case因為大學時發生車禍後變成重殘,他們家原先家境不錯,自此家道中落,他媽媽每天照顧他之餘,還得勤奮地去市場賣麵,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4大風險的相對應保險:
1. 死(早逝) ← 壽險 ; 2. 殘(殘廢) ← 意外險(傷害險) ; 3. 病(疾病) ← 醫療險(健康險) ; 4. 老(長壽) ← 年金險
保險這麼多種,優先順序怎麼思考:
1. 明天就可能發生的風險,優先投保。 人不會一夕變老,但是明天就可能早逝、重殘,或是重病。 2. 扛不起的風險,才需要投保。 保險應該「保大不保小」,也就是保障扛不起的風險。第一種是短期就要支付的巨額財物損失,如出國遇到重大傷病,或是開車造成死傷,面臨巨額的和解金。第二種是會讓長期現金流由正轉負的風險,如癌症用藥療程長,加上抗癌期間沒有收入,因此癌症與重殘都應列入優先投保的範圍。 3. 機率高的優先投保。 15~24歲死因之首為「事故傷害」,25~44歲和45~64歲死因之首皆為「惡性腫瘤」,年齡越長,罹癌致死機率越高,因此青年應優先投保意外險,壯年、中年則要開始增加防癌險。
依照人生階段、身分轉換,逐步買到當時最需要的保障 :
[心法:資源有限,只能先用來轉移眼前的風險、明天的風險]
建議購買保險的優先順序:
1.
意外險(對抗殘廢風險)- 人生最嚴重風險是殘太重,而”意外”險便宜實惠。
2.
殘廢險/殘扶金(對抗殘廢風險)- “疾病”造成的殘廢要靠殘廢險/殘扶金。
3.
定期壽險(對抗早逝風險)- 保障死亡風險的主力應為定期壽險,只要在需扛負人生責任期間買定期壽險即可。
4.
實支實付醫療險(對抗疾病風險)- 疾病風險因有健保做為第1道防線,因此抵抗疾病風險的急迫性可以排在殘廢風險、死亡風險之後。預算有限時,優先選擇定期型的實支實付醫療險就好。
5.
重大疾病險(對抗重大疾病風險)- 中年以後,罹患重大疾病風險才漸增,可以擺在第5順位。
6.
年金險(對抗長壽風險)- 殘、死、病風險皆獲得確保後,最後要對付的才是「老」的風險,也就是長壽風險。
身為醫師的我,時常碰到病患要求開立診斷書for請領保險,當然更要藉此機會來了解一下醫療險到底有哪些:
住院醫療險是醫療險的常見基本款,以前顧病房時就常見病患明明沒必要住院,卻會為了保險而住院,因為”要住院”才能請領”住院”醫療險。但是DRG上路後,大多數的疾病住院天數已大幅下降,醫師因讓病床留給急重症病患的公平正義壓力或健保壓力,自然會和想請領住院醫療險的病患產生利益衝突。書中也提到中風、癱瘓、尿毒症、癌症,在現今醫療下住院期間有限,真正的經濟風險是出院後的長期療養,因此也才產生了重大疾病險(重疾險)&防癌險的需求。
關於重大疾病險(重疾險):重疾險的定義疾病有7項-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尿毒症)、癌症、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所以因車禍造成截肢,確實病情重大,但卻無法由重疾險獲得理賠,因為並非條列的7項疾病。若加買到特定傷病,通常會是猛爆性肝炎、肝硬化、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病、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症)、多發性硬化症等等。此外,就算符合7項疾病,還需病情嚴重者才能獲賠。像是心肌梗塞,就醫學角度而言,只要符合 (1)胸痛 (2)心電圖異常變化 (3)心肌酵素異常升高 上述三者當中的兩者即可診斷,但是保險給付卻要求3者皆符合才會給付…。
關於防癌險:保單時常會不給付治癒率高的低侵襲性癌症(如原位癌、第一期前列腺癌、乳癌第一期、子宮頸癌第一期等等)。甚至關於治療癌症時發生的併發症,有些保單也會加以排除。安寧病房也時常是不給付的項目。
蠻有趣的是我也意外發現勸病患不抽菸/戒菸的一個理由:購買壽險時,保險業者會依保戶的健康狀況分為優體、標準體、弱體。標準體是身體狀況正常的保戶,優體則是身體狀況比標準體更好。通常優體的定義是指「非吸菸標準體」。有時「非吸菸標準體」的保費,甚至只有「吸菸標準體」的6成而已,現省不少保費。
若只想用小錢買到高保障的2大原則:
[心法-不希望發生的事,代價(保費)越少越好]
1. 向保費領回型Say No- 避開生死合險(養老險、儲蓄險、還本險),即訴求「保障+儲蓄、還本、養老」,保險期間有身故保障,保險期滿又能領回。 ;
想用小錢買到高保障,選擇「消耗型」險種就對了。消耗型險種=純保障險種,純粹提供保障用的。要記住:「拿不回來的保費,不是讓保險公司賺走,而是自己平安無事,保費轉去幫助其他保戶」,保險的真諦是買到心安、全家平安就好。
2. 向終身型Say No- 保額相同,「生死合險」保費是「定期壽險」的13~54倍。 ;
買身故保障的用意,是擔心早逝,準備太少,責任未了,但若高堂已天年,子女已獨立,身故保障也就失去保障的意義。因此身故保障應該是階段性功能,中年之後就能功成身退,因此主要用來提供身故保障的壽險,選擇定期型就好。醫療險也建議優先選定期型,保障範圍才能買到最大,等到中年後行有餘力,再加買終身醫療險。
檢驗保險業務員是否合格:
1. 合格證照 2. 一定年資 3. 顧客導向- 保險業務員為了公司業績與自己荷包,不免衝刺能創造高保費甚至高佣金的險種(如終身壽險),但是這些險種未必最適合客戶。 沒進行需求分析,就忙著推銷特定保單,就像沒經過詳細問診的醫師,就忙著推薦某張「處方藥」最好。保單健檢前應進行需求評估,檢查整體保障需求、財務狀況,而非已經買的一堆保單,就像病患需要先檢查身體,而非吃過的藥袋。 → 書中的這段比喻讓我很有感覺,會反省自己有時不耐煩地回答親友們五花八門的問題時,是否真有問清楚每個細節,再做出合適的推斷&建議?
總結- 7大保險真理總複習:
1.
沒錢更需要投保- 因為沒錢就表示沒承擔風險的能力
2.
用最少的預算投保- 「把保費當成消耗品,繳了就別想再拿回來」、「不想發生的事,錢花得越少越好(如保險);想發生的事,錢花得越多越好(如投資或儲蓄、實現人生夢想)」
3.
扛不起的風險,才需要投保- 保大不保小
4.
明天就可能發生的風險先投保- 人生扛負責任是有階段性的,保障的需求也是有階段性的,應該優先保障「明天就可能發生的風險」,也就是選定期型勝過終身型,選短年期勝過長年期,行有餘力再去想「明年」與「晚年」,不要把寶貴的預算,被「明年」與「晚年」綁住,因為人生無常,明年與晚年不一定能等得到。
5.
趁身體健康時盡快投保
6.
保單只有相對好,沒有絕對好- 保戶不需要追求完全保障、絕對保障,只要保障能含括到主要風險、最大風險就好。
7.
不是所有風險都只能靠投保- 死殘病風險先保障好,再去對付老年風險,因為長壽風險有長達數十年的時間因應。除非完全不諳投資,或存不住錢,才考慮用儲蓄險、養老險、還本險等。
後記
我打算趁著目前在國內知名壽險集團工作,投保能享有員工優惠,盡早補足未買夠的保險。因此看完書後立馬請負責規劃家中保險的老媽,將目前她已幫我投保的保單給我看。聽她說有2份,合計每年保費上萬元。有1份她暫時沒找到,我只看了其中1份。果然是一份不便宜的終身壽險主約(保險業務員佣金最高的正是昂貴的終身壽險),自我15歲時開始繳20年保費。另外,也掛上一些附約如終身重疾險、終身日額型住院醫療險(現在主流已改為和實支實付型二擇一型)、終身癌症險等,而意外險則獨立於其他險之外,要持續每年繳到我65歲為止。目前分析起來,保險缺口最大的部份是在殘廢險/殘扶金。此外,若將來成為三明治家庭中的扛家計者,壽險的保額還得再更高,需要再買定期壽險。至於終身重疾險、終身癌症險算是提前多買的,但是保額也不足XD不過,因為也只剩4年就繳完,不太可能這時候毀約,就先乖乖繳完,預計等我40~50歲之後再考慮加保。至於暫時未知的那份保單,老媽打算明天聯絡保險業務員,請他再重新寄保險資料過來,到時候我再繼續做全盤評估…。To
be continue…。
最後再次推薦大家閱讀這本超實用的好書!